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文博近日分別在國際頂級期刊《Public Management Review》和《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發表了兩篇學術文章。
文博教授等人合著的文章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victims’ deservingness information on citizens’ blame attribution towards administrative errors” (人工智能和受害者應得性資訊對公民就行政錯誤歸責模式的影響)刊登於《Public Management Review》。該研究以獨到的視角理解數字治理時代下公民與公共機構間互動及歸責模式 (Blame Attribution Patterns)的變化。團隊具體探討了不同決策主體(即人工智能決策、人工智能輔助下的人工決策、和人工決策)及受害者應得性的資訊披露(Deservingness Information)如何影響公民的歸責心態及模式。通過在中國內地開展的一項問卷式實驗 (survey experiment)調查,揭示了公民對純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輔助式決策所產生的錯誤有著較輕的歸責傾向,而披露受害者的應得性資訊則會加重公民的歸責傾向。這一研究極大程度上深化了行政問責領域的相關文獻之餘,亦為當下政府機構愈發廣泛地應用人工智能來進行公共服務的提供及監管類決策,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啟示。
此外,文博教授等人合著的另一篇文章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 Self-Efficacy, Job Satisfaction, and Readiness for Change” (基於公共服務動機、自我效能、工作滿意度與變革準備之間關係的有調節仲介效應模型)刊登於《The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該研究通過收集中國內地公立醫院基於512名醫生的問卷調查資料,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仲介模型,以檢驗個體的公共服務動機與其變革準備程度之間的關係。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公共服務動機較高的醫生,因其工作滿意度較高,在應對變革時準備地更為充分。然而,當綜合考慮個體與組織層面的多維因素時,個體對組織的期望/預設與組織層面的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將會顯著調節公共服務動機對變革準備程度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實際工作中,醫生並未獲得足夠影響醫療政策制定的權力,致使他們的個人期望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而個人效能意識越強的個體,就越會強烈的感受到這一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Expectancy-Disconfirmation)。其工作滿意度隨之降低,進而削弱其變革準備的積極性。該研究為如何推動公共部門改革這一宏觀主題下的文獻提供了中國內地情境內的實證依據,並豐富了公共服務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期望差異等領域的相關理論。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是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學科的國際知名期刊。2023 年該期刊的影響因數達到 5.0,列與SSCI的Q1區域。
《The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自創刊以來,一直在全球公共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奠定了極高的學術地位。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最新發佈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The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的影響因數達到4.2,位列全球公共管理領域期刊類排名第11位。
文博教授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取公共政策及管理博士學位,現為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及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他近年在《公共行政評論》、《中國季刊》、《當代中國》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獲得多項榮譽及獎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的項目資助、美國公共行政學會下設的莫舍獎(William E. Mosher and Frederick C. Mosher Award)、國際知名期刊《公共行政》2022年度傑出審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