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T17:55:19+08:00

轉發自第24期《澳大新語》 |  2021年秋/冬

澳門特區政府正在推動公共行政改革,急需擁有新技術和新思維的人才,從而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機遇,改善公共服務。因應新需求,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大發展基金會政治學與公共政策特聘教授胡偉星過去兩年推動大學開展了多項新課程和計劃。

提升公務人員領導力和專業技能

澳大在1989年開辦首屆公共行政學士學位課程,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澳門回歸祖國作好準備,其後逐漸增加不同層次的課程,3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公共行政人才。

胡教授說,澳門現在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運用科技改善公共服務,對公共行政的要求與日俱增。2019年12月,賀一誠就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指出公共行政改革是首要處理的工作。2020年9月,澳大成立公共行政培訓中心,委任胡教授為該中心行政委員會主席、法學院稅兵教授為中心主任。胡教授表示:「澳大是澳門唯一的綜合性公立大學,有責任也有條件為特區培養具前瞻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公務人員。」

胡偉星教授

胡教授在2019年中加入澳大,之前是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主任,在港大任教近22載,不時應香港公務員事務局的邀請為公務員培訓課程授課。他認為港澳兩地的公務人員培訓都較為零散,缺乏類似內地、新加坡和英國等地較為全面的公務人員培訓院校。「因此,我們的公共行政培訓中心採取了更系統性、眼光更長遠的方式來培訓澳門公務人員,提升他們的領導力和專業技能。」

2020年9月起,公共行政培訓中心開辦了三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每屆為期三個月,每屆有約30名不同部門的公務人員參與脫產培訓,也在澳大校園住宿。培訓內容有四大模塊:一)憲法和基本法深度培訓,提升對國家和澳門的認同與忠誠;二)公共行政專業知識,提升工作能力;三)國情教育,著重了解與澳門和粵港澳大灣區息息相關的國家政策和發展;四)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新科技在公共行政的應用。學員也曾有機會與司局長面對面交流,到政府各部門和到杭州、深圳實地考察。

胡教授滿意培訓班的成效:「這些公務人員對政府運作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改善公共行政。」他又相信,他們在培訓班拓展的人脈有利日後跨部門合作:「澳門公務人員較難調職,很少跨部門轉換職位。在這三個月,他們難得放下日常工作與其他部門的同事相處,有機會了解彼此部門的運作。」

胡偉星教授在澳大公共行政培訓中心與學生交流

新課程孕育英才

胡教授也推動社會科學學院開辦新的學位課程,包括專業型的公共行政博士學位課程、理學碩士學位(數據科學)課程的「智慧政務」範疇,以及文學碩士學位(傳播學)的「視覺傳播」範疇。學院還計劃與海內外知名院校合辦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塑造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在香港大學,胡教授所在的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開辦了大中華地區首個英文授課的公共行政學博士(DPA)課程,來到澳大後他創辦了區內首個中文授課的公共行政博士學位課程,為政府、企業和非政府機構孕育英才。「該課程側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澳門和鄰近地區的學生可以繼續全職工作,晚間和週末到澳大研習,畢業前也能在職場發揮所學。」

胡教授也表示,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在公共行政的應用日趨廣泛,需要更多掌握新科技的公務人員,但澳門公共行政體系缺乏數據科學人才,有礙推動數據處理和數據共享文化。「因此,數據科學碩士課程的『智慧政務』專業範疇教導學生處理和分析數據,以及將分析結果圖像化呈現,這些都是新一代公務人員所需的重要技能。」

此外,澳大社會科學學院與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2021年7月成立智慧政務聯合研究中心。胡教授說,浙江省在大數據和智慧政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少成果源於浙大。「在新的聯合研究中心,我們會開發高效的方式,推動政府部門共享數據、以數據支持政策的制訂和評估、探索雲技術的新用途,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務。」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與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成立智慧政務聯合研究中心

連結國際關係研究和大灣區發展

加入澳大以來,胡教授每天都有不少行政工作,但無阻他繼續研究國際關係。2021年7月,他與三位學者合著的《Contesting Revisionis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爭辯修正主義:中國、美國和國際秩序的轉變)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胡偉星教授與三位學者合著的《Contesting Revisionis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 在2021年7月出版

胡教授說,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認為新興大國是「修正主義國家」,它們會挑戰現有大國(守成大國)和推翻既有國際秩序,不少西方學者和政策制訂者依此將發展迅速的中國標籤為「修正主義國家」。這本新書提供大量證據駁斥此說。這本書通過比較中美兩國對國際關係基本原則和制度的遵守,兩國對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的參與程度,兩國與其他國家交往模式以及他們在聯合國機構的投票行為,指出新興大國並非必然是「修正主義國家」,而美國作為一個守成大國,卻在不斷破壞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

胡教授說:「一個國家是否修正主義國家,取決於它在現有國際秩序的持份(stake)程度和在這種秩序下它的利益所在。很多證據顯示,中國堅定支持以聯合國體系為核心的國際秩序,過去數十年中國在這個國際秩序下取得巨大發展和經濟利益,近年也愈來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可見中國並非一個傳統國際關係理論所講的『修正主義國家』。」

在社會科學學院,胡教授身兼學院轄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將國際關係研究與大灣區發展連結起來,例如從歐盟國家的實踐汲取有助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經驗。胡教授解釋,在「一國兩制」原則下,粵港澳三地的經濟和法律制度不同,如要進一步推動區內貨物、資本和人員流動,或可參考歐盟社會處理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些不僅是國際關係學者的研究方向,也是值得大灣區各地政府和智庫思考借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