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T16:52:43+08:00

隨著人工智能年代的來臨,產業自動化日益普及,同時亦衍生了其他社會問題。人們總疑問到底勞工抗議數量的上升會否導致更多的自動化?還是更多的自動化導致工作的減少和工資的降低,從而引發了更多的抗議?
日前在澳大社會科學學院舉行的第五場計算社會科學工作坊上,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張涵教授與師生們進行了相關探討。

此次工作坊由胡偉星院長主持,他表示此次演講主題切中現今熱門的人與科技等話題,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不少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社會的討論和思考。

蔡天驥副院長介紹講演嘉賓並歡迎張教授的到來,感謝張教授百忙中抽空為師生帶來這場演講。

歷時一個多小時的講演,張涵教授圍繞勞動抗議運動與產業自動化展開探討。為釐清兩者關係,張教授以中國內地社會為研究背景,使用來自微博的CASM和來自官方網站的CLS兩個資料庫的勞工抗議數量作為自變量來源,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機器人資料為因變量來源,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有更多抗議活動的省份和行業會更傾向於使用機器人,從而驗證了勞工抗議對中國產業自動化的正向影響。張教授還藉由此研究介紹了阿雷拉諾-邦德估計器模型(Arellano–Bond estimator)這一劑量經濟學中的矩估計器方法。它是一種用於估計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在這裡有助於揭示勞工抗議運動和自動化水準間的反向因果關係。
張教授的演講內容開創性地將科技創新與社會活動結合起來,引發了不少師生的思考。師生從數據來源、效果量變化、勞工抗議形式等多方面提出問題,抒發見解,講演現場互動氣氛熱烈。